
柳登辉、孙晓光:《准确领悟宗藩关系 深根厚植家国情怀——从明清藩属国琉球列入初中历史教材说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5年第7期。
宗藩关系是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多数国家通过朝贡制度维持的一种特殊国际关系,通常也称为藩属关系、朝贡关系等。宗藩关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建的不平等国际关系,早已不复存在。2023年秋季,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在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辅助栏目《相关史事》中,新增了琉球王国的相关内容,并指出了琉球王国与中国的藩属关系。这是继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也开始涉及宗藩关系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分析统编版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宗藩关系的描述,初步探讨宗藩关系的教育意义,并思考在中学课堂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对宗藩关系形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认识,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统编教材关于宗藩关系的内容与特点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正文中,指出了越南、琉球、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里介绍了中国两大重要藩属国越南和朝鲜的先后丧失。在辅助栏目《历史纵横》中,较为系统解释了宗藩关系的含义: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对宗藩关系形成的原因,教科书解释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并强调“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宗藩关系是由于古代经济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对于周边国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和包容性。关于宗藩关系的具体表现,教科书简要地列举了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册封,使用明清皇帝年号等奉中国为宗主国的具体做法,还指出中国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最后教科书使用了“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的观点,这是对初中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与高中教科书较为系统和直接地介绍宗藩关系不同,初中教科书的做法则是将宗藩关系蕴含在具体历史事件中。教科书并不明确使用“宗藩关系”这一概念,而是通过“藩属关系”“藩属国”“属土”等表述以及清政府的外交抗议和清军赴越南、朝鲜作战等史实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教科书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宗藩关系的认识。
具体来看,初中教科书在“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一课正文中介绍:
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清政府强调台湾和琉球均为中国“属土”,与日本无关。
这段表述显然是支持清政府“台湾和琉球均为中国‘属土’”的主张,反对日本的无理行径。学生也容易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置疑,日本对琉球的主权则是非法的、无理的,更遑论台湾。为充分论证正文的这一观点,教科书在正文旁的辅助栏目《相关史事》补充介绍琉球王国的大致情况:
琉球是一个独立王国,自明朝初年起,一直保持与中国的藩属关系。1871年,琉球船民因海难漂流到台湾东南部,被当地居民误作敌人杀害。第二年,日本迫使琉球成为它的藩属国。1879年,日本派兵占领琉球,非法将琉球王国改为日本冲绳县,遭到清政府抗议。清政府拒绝承认日本吞并琉球。
在这段介绍中,值得注意的有:琉球在历史上是独立的国家,它不属于其他国家;琉球王国自明初就一直与中国保持藩属关系,是一个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琉球王国是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上的早期牺牲品,日本废琉球国为冲绳县是非法的野蛮行径;当时的中国政府拒绝承认日本吞并琉球。总结来说,初中教科书的新增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今天中日间的海洋主权争端从渊源上形成清晰的认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中国领土主权意识,也通过清政府虽有作为,却无力挽救琉球王国的史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宗藩关系蕴含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宗藩关系写入初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体现出教科书编写者对宗藩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反映了宗藩关系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讲述宗藩关系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叙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出一些历史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符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例如,高中统编教科书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介绍战争的背景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而过去教科书对中国明清王朝与朝鲜王国之间的宗藩关系往往避而不谈,比如人教2007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中,将清政府出兵朝鲜简单表述为“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这种表述由于没有中朝宗藩关系的铺垫,稍显突兀,并没有很好地解释朝鲜为何向中国求援。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学生很容易想当然认为是由于两国距离近、关系密切等浅显原因。日本发动这次战争的重要目的是控制朝鲜,使之成为日本殖民地。抛开清王朝是朝鲜宗主国不谈,便不能很好解释日本为何欲占朝鲜,却要与中国开战的深层次原因。再者,由于过去教科书编写对中(清)朝宗藩关系一直采取回避的做法,致使《马关条约》第一款即“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长期未能出现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缺失显然是不能准确反映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等相关历史的,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割裂。而统编教科书有了对宗藩关系的介绍,中国在《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的条款也就自然而然出现在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正文中了,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全面了解历史,也体现了编写者务实、客观的编写态度。
另一方面,讲述宗藩关系有助于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培养学生的祖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以及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使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对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宗藩关系的形成,也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华文明倾慕、向往、学习的产物。藩属国通过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中外交往,将中国的律令制度、天文历法、建筑技艺、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引入本国,给本国社会文化注入浓浓中国元素的同时,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明圈,成为世界多元文化面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正确认识宗藩关系助力家国情怀培养
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在历史上形成并较长期存在的宗藩关系是史实。统编教科书也将这一史实引入,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宗藩关系,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谈起宗藩关系的相关内容。探讨历史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对宗藩关系形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认识,就显得很有意义。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教学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历史教师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宗藩关系的形成主要是和平发展的结果。这种关系既不同于近代以后带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更不能与建立在武力压迫之上的殖民主义同日而语。中国明清王朝纵有战争也终未占领藩属国的领土,未在藩属国长期驻军,更未干涉其内政。明清王朝对藩属国的“远来归化”,通常实行“厚往薄来” 的政策,往往对藩属国的赐予远超过其贡物。这种有厚利可图的交往形式,极大刺激着中国周边国家加入藩属国的行列中,这显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暴力开辟殖民地,奴役被征服地区截然不同。就连一向游离于中国宗藩体系之外的日本也一度在1401年向明朝朝贡,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日本足利幕府依附明朝的重要目的是中日朝贡贸易,这个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宗藩关系形成的特点。
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国家主权平等的现代国际关系原则评价宗藩关系。宗藩关系毕竟表现的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历史和现实的不同,平等地看待朝鲜、韩国、越南、缅甸等曾是中国藩属国的国家,不应心存藐视和偏见。如果授课对象是高中文科类学生,教师还可引领学生联系选择性必修教科书中关于现代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相关学习内容去思考,认识到宗藩关系迥异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从经济根源上看,它是中国自然经济不断强化的产物,从政治表现上看,它更多的是中国封建帝王满足其“万国来朝” 虚荣心的产物。这与不断走向全球化的现代经济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民主、平等的世界发展潮流相违背。纵使没有列强的冲击,宗藩关系走向瓦解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宗藩关系下,中国为帮助藩属国抵御侵略、维护独立做出过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值得每个受益国的爱戴与尊敬。以朝鲜为例:1592年,日本大举侵朝,朝鲜“八道几尽没”,亡国在即,向明朝“请援之使络绎于道”。明军援朝抗倭,历经7年艰苦奋战,终于击退日军,使朝鲜转危为安。此役“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中国为挽救朝鲜付出了巨大代价。进入近代以后,中国虽然自身国势转衰,但清政府依然尽力履行了宗主国道义上的义务。清政府在1882年和1884年两次挫败日本入侵朝鲜的企图,虽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最终失去了在朝鲜与日本较量的实力,但清政府的行动对延缓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进程还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再以琉球王国为例: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时,遭到清政府的外交抗议并拒绝承认。此后,清政府对琉球国流亡人士的庇护,为帮助琉球复国进行的长期外交努力,都可证明,尽管自身内忧外患,晚清的中国仍在尽力履行着宗主国的义务与责任。只是面对处于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列强,不对封建主义作根本变革的垂暮帝国,无论是军事抵抗还是外交交涉,最终都无法挽救宗藩关系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单位:柳登辉、孙晓光,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