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海疆史中汲取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海洋领土主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给中国海疆史研究...[详细]
项目资助: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列强南海政策与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研究(1840-1949”(22&ZD232)参见曲升:美国“海洋自由”观念的欧洲源头(1643-1785),史学集刊,2024年第3期,第47-60页[详细]
摘要: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缘起可在国际政治框架内加以解释。大致而言,四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了这次会议的召开。一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增强,导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详细]
里根就任总统后,组建了以保守派为主体的海洋政策团队,并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草案和美国海洋政策全面审查过程中,表达了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对抗、退出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主张。在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派”利用他们占据政府...[详细]
摘要:20世纪初,跻身殖民列强行列的日本为了获取更加可观的殖民利益,积极向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南沙群岛,从而引发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据自身以及南海地区大国实力发展状况,日本南沙侵略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最初的...[详细]
摘要:中华文化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锤炼出“融同化异”的坚韧特性,它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大一统为政治文化主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求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中华文明不仅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滋补本民...[详细]
摘要:在海洋自由政策观念陷入分裂和战争来临的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因势利导,实现了对美国海洋自由观的全面重塑,即在国家国际角色定位上实现了从中立国到交战国再到世界领袖的转变,在利益意涵界定上实现了从狭窄的海上私人财产豁免原则到广泛的...[详细]
明初道教文化在琉球王国开始传播,后在闽人、册封使等多种力量的促使下,道教文化与琉球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琉球特色的道教文化。“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是道教文化“琉球化”的结果。除移居琉球的闽人和中国册封使外,琉球王国官方和民众也纷纷自发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