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宏观视角研究东亚海域问题——记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孙晓光》

发布时间:2019-01-05文章来源:东亚海域研究团队 浏览次数:

如果从1999年上大学算起,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副教授孙晓光踏进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已近20年。当初那个因为对东亚文化感兴趣而走上国际政治研究道路的毛头小伙如今成了所在研究机构的“顶梁柱”。

关注东亚海域争端

偶然的一次大学课堂,将孙晓光的兴趣带进了对东亚区域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的追寻中。他回忆道,“那堂课上,老师讲到东亚国家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共性,我当时就产生了很多疑问,曾经使用共同文字的古代东亚国家如何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现代国家?成为现代国家之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年来,孙晓光把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东亚海域争端问题。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深受东亚海域及互动往来的影响。二战后,东亚区域出现数个新兴国家,让各国的海洋国土划分充满了争议,成为影响该地区国际关系和军事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东亚海域具有跨国性、复杂性特征,我们既需要对冷战以来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背景、特征,以及各国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也要对域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海洋政策进行宏观性思考与比较研究。

孙晓光在2013年、2016年先后申请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冷战以来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琉球救国请愿书整理与研究(1876—1885)”。这两个课题均以维护中国的东亚海洋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去研究东亚海域问题。

孙晓光的研究既注重宏观视角,又强调历史脉络。他对记者说,“通过对东亚海域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能帮助理清东亚各国之间海域争端的错综复杂关系;从东亚宏观视角思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海洋政策,可以避免受制于传统南海、东海或黄海的某些问题研究的局限性,而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从而认清东亚海洋领土争议的实质。”

追寻现实问题根源

如何透过当前东亚局势,看清问题根源?孙晓光坦言,早在求学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跋中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影响着他的学术工作。

严谨的学术研究应该从事实出发,而非从原则出发。孙晓光认为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是使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孙晓光非常重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他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搜集海疆或海洋问题的相关学术文献资料。

在搜集、解读大量原始文献、档案资料过程中,孙晓光感受到了研究的艰辛。有些资料可通过国外朋友影印得来,有些则需要到当事国家才能获得。资料搜集回来后首先要进行解读,面临的更大障碍就是翻译。资料中有的使用古日语,有的使用越南语,不熟悉这些语言就无法开展下一步工作。对此,研究团队进行了分工,安排专人学习古日语与越南语,逐一克服语言难关,为课题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这些年的学术积累,涉及东亚海域问题,孙晓光曾向有关国家部门提交多份研究报告,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与认可。孙晓光从中体会到了学术研究能为国家“做点儿事”的满足感。

链接地址: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1704/t20170414_3486172.html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东亚海域研究团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