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琉球在东亚地缘价值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9-01-05文章来源:东亚海域研究团队 浏览次数:

从东亚地缘历史环境来看,琉球国(现为冲绳)地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以贸易中转站著称,其贸易十分发达,有“万国津梁”之称。明清时,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国,长期保持着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中。在中国长达500余年的庇护下,生发出“文明之花”,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长期以来,琉球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在与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的关系。总体来看,琉球国与东亚国家关系十分密切,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此种差异表现在:琉球国与中国的“朝贡——册封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关系;琉球国与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关系也是平等的;琉球国与日本的关系,在理论上讲是平等的,事实上则被视为日本萨摩藩的一部分,根本无平等可言。琉球国与日本的这种不平等关系,为日后日本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

进入近代以来,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国为“琉球藩”。1875年,日本禁止琉球向清朝进贡,废除中国年号,改明治年号。1879年,日本政府宣布设置“冲绳县”,强行将琉球群岛纳入日本版图。琉球覆亡后,有一批琉球高官,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向清廷求救,并发出为数众多的请愿书,希望清朝出兵相救。

根据孙晓光先生所著《琉球救国请愿书整理与研究(1876-1885)》(2018年10月版),以向德宏等为代表的琉球上层高官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琉球救亡图存的请愿运动,历时10余年之久,以汉文向清政府上呈“救国请愿书”30余封。从请愿人数来看,至1884年请愿人数已达124人(根据冲绳县令西村舍三的统计数据)。请愿对象是福建布政司、中国驻日公使、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等部门及清朝重臣。请愿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介绍日本侵吞琉球的惨烈状况,请求清朝出面干预;强调琉中历史友好关系、琉球的战略地位及琉球存亡对中国的利弊分析;反对琉球“分岛方案”,请求清政府派遣远征军以武力攻打日本,收复琉球全境等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请愿书分析了该时期东亚地缘环境的变化,对琉球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琉球不能沦落为大国在东亚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琉球请愿人重点强调了琉球的战略地位。向德宏等人向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提交的请愿书中称:“窃以四海趋开化,敝国遭灭亡。日本岂惟欲敝国一隅之地?其心势必大有为。盖外夷海道,与中国所属之琉球、朝鲜、越南以及台湾,内地近可相通。狡焉思启者,必日本为首……自闽台湾经敝国属岛八重山、太平、姑米、马齿等山,直达琉球,实与中国气脉贯通,外各国往来中国者,均通敝国洋面。”由上分析,向德宏指出了琉球不仅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经济贸易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桥梁作用和价值。

1609年,位于日本九州的萨摩藩侵入琉球,将琉球国王尚宁以及官员百余人作为俘虏带回日本,导致琉球主权受到严重侵害,领土被侵吞。而对于琉球遭到萨摩藩的入侵,作为宗主国的明王朝并未马上知晓。从此,琉球实质上陷入中日“两属”的状态下,一方面,琉球国仍然延续着对宗主国的封贡关系,是中国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另一方面,琉球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萨摩藩所控制,成为“附庸国”。明清易代,东亚地缘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清朝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已经极度腐败无能,更别提对周边藩属国的保护义务了。最终,导致琉球被日本所吞并。一般认为,琉球灭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势力对东亚大环境的改变;二是封贡体制自身功能的丧失;三是日本的压榨和侵吞。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5月8日,国内有媒体提出了“琉球再议”的主张。同年5月15日,“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会”在琉球成立,该研究会的成立或许为探求琉球的历史本源、宏扬琉球的民族文化、继承琉球的独立自主之精神提供了一种平台和园地。长期以来,琉球民众对日本逐渐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琉球民众一直在积极维护琉球人的尊严,并希望赢得世人对琉球的尊重。正如“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会”成立宗旨所指出的那样,撤除美国一切军事基地,让新琉球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用自己双手建立琉球民族长久盼望的和平与希望之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东亚各国将发展重心逐步转向海洋,琉球处于岛链的关键位置,琉球的地缘战略价值会越来越重要。中国与琉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琉球的历史,充分尊重并大力支持琉球人民的选择。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栏目特约评论员)

李敦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07日 06 版

链接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8-11/07/nw.D110000zgqnb_20181107_2-06.htm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东亚海域研究团队

友情链接